《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4-01-29 02:44:11
《围城》读后感(合集15篇)

《围城》读后感(合集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围城》读后感1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围城》里说的不仅仅是婚姻和爱情,更说的是人生。

《围城》读后感2

之前看完了《围城》,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感悟,或许是我囫囵吞枣的缘故吧。这本书也是高中买的了,但一直都没看完,主要是看了几十页就看不下去了,字多没图,一上来就是一连串的人物故事叙述,前两次看都看到睡着,隔久了没看翻开完全没有记忆点,就一直搁置了。当没事干的时候又翻了一下,也许是心情比较平静,没有很着急地赶着看的原因,这次很有耐心地把它看完了。

如书名所言,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啊,得不到的,我们总是觉得那么美好,或许冲进去之后也是一地鸡毛呢。我们时常对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满,总觉得要是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我们的生活该有多美好啊,殊不知哪怕选择不同,只是遇到的事情状况不一样,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该有的荆棘一样不会少,我们只是习惯性对得不到的东西心存美好。

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叙述他们留学回来后所面对的`一系列生活问题,很写实吧,人物刻画地很细腻,一度觉得这些事情就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但文末有杨绛先生的附录,她说书中有真实的成分,但没有人物的原型,有些也是编造的,更符合文学的创作。看完此书对“方鸿渐”认知比较深刻吧,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找这种男的,没啥用还拖后腿,给我的印象就是死要面子,学习不刻苦导致买证回国,做事犹豫不决,没啥魄力,还容易恼羞成怒......也不知道高学历有能力的“柔嘉”为何会看上他,或许是那段旅程让她产生了好感吧,结果婚后一地鸡毛,所以说,婚姻问题还是要慎重考虑。

读这本书,也没做啥摘录,只记了两句:“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但现在仍对书中故事情节记忆深刻,或许有时候不需要做很多的摘录来证明有所收获,只要有所思考也是很棒的读书体验吧。期待下次翻开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围城》读后感3

我初中时翻到《围城》这本书,听说很好,我看了一部分就挺下来了,我没有读完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有这些:一方面,我不能领悟里面的好,故事情节我觉得平淡无奇,都是对话呀对话,另一方面,语言上我觉得怎么这些人说话这么刻薄尖酸?那个年纪的我可能眼里只有金庸式的快意恩仇以及琼瑶式的爱的死去活来才过瘾吧?

到现在这个年纪再看,才觉得之前看过对于这本书的评价绝非虚妄恭维。故事情节上能把最平淡的生活用文字刻画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语言是那么的机智幽默,让我读后大呼过瘾,让这些伪善者,真小人,好色之徒,无耻之辈都跃然纸上。艺术本高于生活,可是我总觉得这些人似乎自己都见过,这可能就是说艺术源于生活吧。

我的层次太低对于阅读还处在外行看热闹的地步,所以每每都是主要记住人物啦,在这所有的人物中,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夫妇两人,我不讨厌也谈不上喜欢,可能就是如书中评价方鸿渐一样:不讨厌但一无用处,至于孙柔嘉吧,我是理解并同情但也谈不上喜欢,可能在生活中最多的人都如他们夫妇一样的吧,善良,有些思想,有点小清高,有点小心计,总之是平庸中的芸芸众生吧!苏文纨照理说没有那么不堪,可是她是我最讨厌的书中人物之一,总觉得她自持有点姿色,有点文化和有点家世背景,但实际上是个故弄姿态的伪君子,假大家闺秀!也有可能因为我是个女的吧,天生同性好妒吧,或者是如书中的'葡萄理论吧,因为自己是个丑女?(因为总觉得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我最喜欢的人居然到最后是赵辛楣,他爱恨分明,感情专一,有能力,有手段,行动力强,眼光毒辣,对朋友有情义,这些都是我比较喜欢他的原因吧。

围城,书中反复提到的主旨,其实生活中处处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我想对于自己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与其羡慕别人的轰轰烈烈,功成名就,宝马香车,轻松写意(不停刷朋友圈),还不如把自己的生活经营成别具一格的风景呢!过段时间后我应该会再读一读围城。

《围城》读后感4

与其说《围城》是一本小说,不如说它是一本人生哲学,我觉得《围城》具有一种神奇的“功能”,一种能让人审视自己的功能,它像一面镜子,可照镜的不是人,而是人的灵魂,它通过一些生活的琐事最直接反映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包含着人生百态,我惊诧于钱老先生的火眼金睛,他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的观察,都是那么细腻、深刻,什么在他眼里都无所遁形。

在这《围城》之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譬如谈话、吃饭、交友、工作、恋爱、家庭,全是些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也正是这些琐事能更鲜活地展示人物形象,能更一针见血地看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善恶。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部名著——《红楼梦》,《红楼梦》中描写的是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而《围城》却展示了战乱时期相对安定的人情世态,这两本书显出了生活的真实,却又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人性美丑,世态炎凉,都跃然书中。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书中不学无术的方鸿渐,附庸风雅的董斜川,城府深、心机重的孙柔嘉,庸俗无聊的'曹元朗,轻浮肤浅的鲍小姐,这些 ……此处隐藏4602个字……脚踏实地的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需要从实际出发,想办法克服和解决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应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闲情逸致,而需要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广胸怀。

《围城》读后感12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围城》读后感作文。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但《围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作者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读后感《《围城》读后感作文》。 《围城》全都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和逼真。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着笔很少,所谓的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成功处,因为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我敢说,象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小姐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这一类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奇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又这般深刻。

《围城》读后感13

读完《围城》,感触未有想象中深刻,很逼的读后感一篇。只感喟钱钟书语言的生趣与精巧,却决书中所写情节未免有失大气。与母亲谈及,周太太不以为然,说我不该苛求信息未通达时人们思想之高远,又说钱钟书本就是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人家且自得其乐,我们能跟着乐和已是幸事。这样想来,也确是如此。读毕正文,书后有钱钟书内人所书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其实所讲大多也是些钱钟书生平琐事逸事,但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种对儿子般的宠溺。提及他的“痴气”时,总是带着些炫耀幸福或回忆时才有的甜美。读起时我几乎要以为这是钱钟书过时候多年所著。因为只有爱人过世许久后,曾经幸福的寡妇才能有能力和勇气如此温存地追忆,读后感《很逼的读后感一篇》。所幸结尾处,杨绛女士说道:“我要趁我们夫妇都健在,一一记下”。不禁想到,遇到过如此“痴气”可爱的丈夫,最终却难逃生离死别的厄运,将是多么巨大的悲恸啊。又联想起《黄金时代》后序中李银河女士说过“我曾是这世上最幸福的女人,而现在却是最悲伤的.人”这一句。大概最深的幸福,总要由同等深刻的痛苦来偿还。确也乘了《围城》的结尾——“无意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与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涕笑”。想到这里,反倒情形与自己前些日子的灾祸。有些人失却了,回想起来只空留厌嫌与反胃,怪自己当初犯了大傻;有些人离开了,伤心伤神几日,倒是最终能回归平静,但这些总是要好过失去一位无所取代的灵魂伴侣,带着悔恨,无论在遇到什么人都只能算作“凑合”。所以,也许《围城》是智慧的,两人结成连理,并不需要什么荡气回肠的爱情,互相看着不讨厌,相互交换的不至于除了体液就只剩鄙夷,已经实属不易。反正人总是要失散的,往往连短短人生数十载也熬不过,更不要提什么永生永世的荒谬言辞。学精明些是应该的,免去自己一场肝肠寸断之劫。

《围城》读后感14

《围城》这本书,读过很多遍,书中的时代背景与作者都处于上世纪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精彩。在这段特殊时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钱钟书先生似乎早就预言到了今天这番景象,特地将“围城”作为书题。其实,哪有什么预言,只不过是天道有常,生于新学和旧学相碰撞的时代,钱钟书先生没有完全抛弃旧学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两种不同思想的交汇,将这个时代的变化与所见所闻记录在书中,小说的矛盾冲突、角色的刻画,有讽刺,也有思考,一切应当从根源去追溯。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中国古代有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分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与忠、孝、悌、忍、善。所以无论哪朝哪代,人们如何生活,恪守五伦关系谨言慎行,时时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颗恭敬心,谦卑为怀,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传承。《围城》中新思想代替了旧思想,随新思想而来的.,也有畸形的各种观念。婚姻、工作、友情、亲情与传统背道而驰,是传统不适应新的社会了吗?不是,是人心变了。

生活处处是围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着,城中不乏诱惑、机遇等等。做好抉择很重要,心中有爱,选择善良;心存恶念,选择邪恶。不被物欲迷惑、不被恐惧吓到、不被谣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么围城。

也许世间永远不会变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却从未破灭。最后,请再次拿起这本书,在书中找到自我,让思想飘向那远方。

《围城》读后感15

《围城》确实是鼎鼎有名,之前随大流瞎读一通,也不知自己读的大概是什么,模糊记得几句钱老先生的俏皮话,闲来无事再来翻看,果然经过社会毒打以后感觉全然不同了,惊异老先生于对生活内核的把握,我们不过全然是凡人罢了,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琐碎与吵闹。

之前有看到各种批评什么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软弱无能,孙嘉柔的心机与骗术……还有自认方鸿渐的,我最早也是盯着文中的.种种人物,深为不耻,逐渐再想自己就是那个懦弱、不学无术、空想的方鸿渐,再仔细想,我哪里比得上方鸿渐呢,论家庭人家是地主家庭,祖上也是诗书之家;论才学,人家在那个年代就留洋多年,会多种语言;论职业,回来也是去哪里都能拿得出手,不说多么天才,总能应承起来……我哪里能比得上一点点呢,文中种种人物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也是趁此为文中人物申辩一下,批评前不妨先自我剖析一下。文中韩学愈与方鸿渐一样的“学历”,却能担任历史系主任做教授,是他能力比方鸿渐要强吗?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我们靠自己努力得来吗?机缘巧合不过是是社会的宠儿罢了。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呐,我们碌碌一生,不过终日奔波,间杂着琐碎的生活的吵闹与甜蜜。借用卢梭的话“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枷锁与围城倒有异曲同工之妙,围城围住的怕远不止爱情与婚姻吧,围住的更是我们的人生吧,能够突破围城与枷锁去审视自己人生的人,像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一样稀有。我们要么从来不去想,要么安慰自己人生本来从来如此,要么转移重点到批评人家的毛病,却实实在在很少去扛起镐头,去凿开围住自己的城或是打破自己的枷锁,当然,果真去做的话也不见得能凿开或是打碎,难融于社会倒是一定的了。

《《围城》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