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 ……此处隐藏11923个字……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针对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一份简案如下:
一、复习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
1.出示小黑板。
zhi chi si yi wu
jia taièrzuo hua
yancun ting
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 一去二三里 读题。“一”的正音。
二、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齐读课题。“一去二三里”重点读“去”和“里”。强调“一”的读音。
3.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让学生边拼,边读,从文中圈出生字。
2.出示生字,教学生字。
yíqùèrsān lǐsì
一去二 三 里四
wǔliǜqībā jiǚ shí
五六 七八 九十
借助拼音识字,重点指导,上声读音,和“四”与“十”平翘舌的讲法。
抽读生字卡片,比较“八——入”,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在教室里找找数字。借助课文插图识字。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一读,连一连。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2、读儿歌《谜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教学片断〕
1.看图,初步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内容。
(屏幕显示《一去二三里》图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古画,仔细观察,想想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画)
师:好!现在同学们发言,把你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因为有几座房子,山上有亭子,路旁有大树和花。
生2:这是一座寺院。那几座房子就是和尚念经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怎么办呢?
生齐:看书!
2.读诗,了解诗的内容。
师: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
(生读课文,师引导有节奏地多读几遍)
(生看图,师范读)
师:这下谁想说说这幅画的内容?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上有几座亭台,路边有树、有花。
(师引导看图,要求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说)
生2:远处山上有座亭台,近处有树木,路边开着花。
3.运用多媒体课件“撞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推向新的高度。
⑴出示一组烟村的课件
生齐:啊!纷纷举起了手。
生1: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烟囱里冒出了烟。
生2:这是我妈妈在炒洋芋丝丝。(学生们大笑,课堂气氛比先前更加活跃)。
⑵出示课件亭台
师:古时候人们把这叫“亭台”,现在人们把这叫“亭子”。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亭子呢?
生1:我在平凉柳湖公园见过。
生2:我在田家沟见过。
生3:我在王母宫山见过。
师:你见过湖中心的亭子吗?
生4: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那叫湖心亭。
⑶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花
师:仔细观察,花除了数量多,还有什么多?
生:颜色多
师:对了,用我们今天学的含有数字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的花。
师:还可以说五颜六色的什么呢?
生1:五颜六色的蜡笔。
生2:五颜六色的世界。
生3:五颜六色的彩虹。
生4:五颜六色的粉笔。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是
生齐:五颜六色的。
师:亭子是干什么用的?
生1:乘凉:。
生2:休息。
生3:看风景。
......
〔赏析〕
一、用好教材,尊重教材
1.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纵深阶段。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冥思苦想,力求“标新立异”,可整节课从头至尾对课本内容只字未看、片言未读。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对图画的观察出现偏差时,“怎么办呢”?“看书”!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不够深刻时,“怎么办呢”?“看书”!这种“手到擒来”的收获,难道需要费尽周折大搞创意吗?我们看到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多次读课文,同一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对这首诗有了新的感悟。
从上述片段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研究与诠释。用好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刻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教材。
二、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资源。它不能成为师生反复研读、记诵的不容置疑的圣经,更不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桎梏。在教科书面前,师生不能失去应有的灵活与主动,要用宝贵的时间去感悟丰富多彩的世界。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并步步引导与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把学生的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重组和超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创造优质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