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子、原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避免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且融洽,让我感觉良好。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今天我听懂了啊~”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
一、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前排学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这时候可以用实物投影投影现象,投影的效果是很好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
二、使用了酚酞,但没有介绍清楚,没有在黑板上写出“酚酞”。这是不该犯的错误!
三、口误比以前少了,但还是有,以后在备课环节还需要注意。
四、黑板字写的不好。以后不管是否使用电脑都要写板书,练习黑板板书。
另外,教学还可以有一些改进。放一瓶香水在教室,当讲到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寻”味找香水;当讲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时候可以用香水让学生理解物质固、液、气三态变化;实物投影的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讲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物质组成的时候,可以故意说我看见了什么东西,而学生看不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后的实验变型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现象,再让学生来做实验,展现现象,还可以自己故意做错,让学生分析试验失败原因;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自己讲解完应该找学生重复一到两次。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本课题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我将会在课堂中利用有趣的化学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争取使学生能够顺序的开始微观世界的学习!
本节课基本顺序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教学反思分享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一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我利用播放视频“宝丰酒的广告”来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没有喝酒却能闻到酒香?“再通过展示”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的图片”来更深入的认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效果,再通过演示实验,比如“梨花变桃花”等来更直观,明显的让学生来感受分子的特征,既能形象得表现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另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探究实验更是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探究固体,液体与气体间分子间隔大小的时候,没组通过利用注射器来挤压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来得出结论,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探究从而获得知识,不仅提高了他们来课堂中的参与度,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课堂以探究教学为主线,探究实验贯穿其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本节课集声画并茂,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3,进行分组实验,逐步深入,现象明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之处;
1,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没有照顾后排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观察到实验现象;
2,板书创新虽好,但没有发挥出本质的作用;
3,本节课内容较多,概念性强,限于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概念的挖掘不到位。
我会总结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虚心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3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习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此处隐藏5240个字……实验是在烧杯中完成的。我们将此实验稍加
改进后命名为“铁树开花”。在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基础上,铁树开花的神奇现象带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记忆也一定会长久的。
3、小游戏的引用
当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些了解后,需要深入到能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此时我以刚刚做过的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为例,领着大家做了“微观上水分解”的小游戏。我和学生一起双手握拳高举在头的两侧,模拟成一个个小白兔,代表一个个水分子。当我把灯打开表明通电后,一个个小白兔先是拳、头分离,接着分别找到了各自的朋友。拳拳相对成了一个氢分子,头头相对成了氧分子。整个班级都成了氢、氧分子汇集的海洋。然后我又请了两名完成得非常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台下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陶醉在刚刚结束的游戏中,此时适时地领着大家归纳总结,轻松地解决了从分子角度上理解化学变化的困难。
本节课完成后,教学成功的喜悦伴随了我很久。通过检测,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较高。而这些源于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个人精心备课,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精髓,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及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5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基础。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几个常见生活现象入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虽然学生对常见生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从化学的角度来回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回答不够完整,随时给学生讲解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展示苯分子结构和原子移动形成的“中国”二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由此引出分子的几个性质。但由于分子很小,无法观察,通过一系列数字的举例,让学生感受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同时通过再次举例验证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种类、个数的变化与否来定义分子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举证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让学生形成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
所以本节课以提问、讨论、举例、归纳、验证等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还是存有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强调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