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7 11:20:18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蚕姑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蚕姑娘》教学反思1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孩子没有养过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些陌生。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这篇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学生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蚕,所以还是不能太理解蚕的一生。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在教学时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没有在初读课文两遍以后,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并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和词语,对此进行概括。这也是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蚕姑娘》教学反思2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感兴趣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从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见过蚕,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我有意地称呼其为“蚕宝宝”,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亲昵地关注过蚕的成长过程,这下,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起来。老师又发问:“你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或‘蚕宝宝’?”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激发出他们对蚕的喜爱之情。

本文没有高潮迭起的段落,没有优美高雅的词汇,文章段落结构十分相似,和以前需要背诵的课文相比篇幅也较长。上课前,我也担心自己引导不好,会让学生感觉文章冗长而枯燥。为此,教学时,我从结果(蚕共睡了四回)导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找出蚕蜕变过程的“吃、睡、脱、醒、变”的几个动作,借助板书,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甚至在课堂背诵时,也有大部分学生通过看板书示意就能背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姑娘》教学反思3

童话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子》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学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有扶到放,教给方法,让孩子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是学到一种知识,更是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

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这就是扶着学生走,这也是教和自学的桥梁。老师要给方法,指路子。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学自第三至五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刚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又黑又小

师: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

生: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

师:你能把描写蚕姑娘的动作的字或词语,画出来吗?

生画,然后说:吃、睡、脱、醒、变

师:这是蚕每一次变化之前,都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它的成长过程。请同学们一起把它读一边,感受蚕姑娘在慢慢地长大。

生齐读

师:那你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出来吗?给你两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努力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看到你们的记忆里这么棒,我也心痒痒了,想不想听老师背?

生:想!

师:那好,请你们听好了,老师哪里背得不对,可要指出来啊!老师背,第三自然段。学生当然指出背不对的地方,其实就是与第二自然段不同的地方。

师:有的小朋友的说得很对,我背得是第三自然段,其实课文中二三四五自然段,内容几乎是差不多的,结构也基本相同,那好就请你们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下面几段。先读,再画出动词,接着再背诵,最后要完成老师写在小黑板上的填空。看谁完成的好和速度快?

出示小黑板: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生:逐项完成任务

完成之后,再来回顾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并告知:蚕姑娘的第一次睡眠叫做头眠,第二次睡眠叫做二眠,第三次睡眠叫做三眠,而第四次睡眠叫做大眠,这些都是专用术语,只需一般了解就行。更要抓住蚕姑娘的每次变化之后的样子的词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蚕在四个不同时期的外形、颜色等变化,掌握四次蚕眠的有关情况,了解蚕的成长过程。最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指导,特别是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这些词语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会,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朗读。

《蚕姑娘》教学反思4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 ……此处隐藏2564个字……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

《蚕姑娘》教学反思11

本课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抓住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让人了解了蚕的一生。

一、树立整体意识

段落结构的分析虽不是低年级教学的特点,但从整体把握,提纲挈领的概括能力还是要渗透在其中的。本文脉络清晰,就让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循环的板书,让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蚕的生长,对蚕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注重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本文中的词语主要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是ABB式的,如暖洋洋,一个是“又……又……”式,文中有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除了以上词语的积累,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些词中的规律,并再创造了很多词语,还明白: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是不可以用这样的词式来表达的,如:又大又小之类,一定要两者能在同一事物身上展示出来的。

三、注重构段的训练

本文的构段方式很简练,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等于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个自然段相同于不同的地方,再适当板书,没花多少时间就把文章背下来了,等于正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探索的舞台。学生们在自读、勾画、感悟之后,每一个人对蚕姑娘的四次蜕皮都有了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辨析、背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在一年级时曾经全班参与养蚕活动,至今说来还是津津乐道。在课上回忆起养蚕生活的点点滴滴,找桑叶的辛劳,看着蚕逐渐长大的欣喜,蚕儿不小心死了的痛心,以及蚕的一些生活习性等。学生们都乐于表达和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

《蚕姑娘》教学反思12

师:蚕姑娘一声也不响地化做了蛾姑娘,飞走了,留下了漂亮的茧子。知道茧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真丝围巾,我妈妈一直带的。

生:还可以做成夏天穿的真丝衣服。

生:还可以做成裙子,我夏天一直穿的,很轻很舒服。

师:对呀,这些东西都是蚕姑娘给我们带来的。蚕姑娘变成了蛾姑娘,飞呀飞呀,过了些日子,生下一些蚕卵,便死亡了。

生:啊?

师: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

生1:我想对蚕姑娘说,你太可怜了,生命太短了。

师:是呀,在我们眼里,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

生2:她不后悔,因为她为我们带来了丝绸。

生3:我也觉得蚕姑娘不后悔,因为她带给我们美丽,她自己觉得很高兴。

生4:蚕姑娘像春雨一样,做了好事不张扬,所以尽管生命短,但她已经为我们做好事了,她很高兴。

《蚕姑娘》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童话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实在是惹人喜爱的昆虫。

在第一课时完成初读后,孩子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如:蚕为什么会脱掉衣服,蚕为什么要睡四次,蚕到后来为什么身体发亮了,蚕在茧子里怎么变成蛾的……说实话,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课前找了个关于蚕的网站,给孩子们看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

学科整合,这四个字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来清楚地解释,但是,我怕是把这堂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有收获吗?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汉语言的音、形、意、字、词、句。这种课文如果纯粹上语文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而又不落入俗套。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品读了短语、再品读了句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增加了不少课外知识。收获,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多维而立体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14

课文虽然富有童趣,语句也比较整齐、和谐,但几个生疏的词还是使部分小朋友犯了难,在教授完课文指导背诵时,由于蚕蜕变的过程比较抽象,接受能力慢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识记。

我就按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孩子们找规律,还利用相近段似中少量词语变化的方法帮助记忆。课后,我专门查了有关蚕整个蜕变过程的图片资料,拿到班上给孩子门欣赏,这次,有了图片帮助记忆,第二次我再抽查背诵时,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蚕的蜕变顺序并能很好地背诵。

《蚕姑娘》教学反思15

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

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

《《蚕姑娘》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