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26 10:50:41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篇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慈母情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

《慈母情深》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教后学生的反馈,让我感觉仿佛是同学生一起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麻木、冰封的心重新感觉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和对母亲的眷恋和无限感激。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中的几点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详中求略,略中有精”的略读课文教学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只是个例子,那语文教师即使像找虱子般把一篇课文梳几遍,把一篇课文发酵成一部百科全书,学生的素养也不见得有多大提高。站在这样的基点上,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求精”的原则,抓住了“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中体会人物特点”的要点,重点品味“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以此作为这篇略读课文的单线训练内容,而其他如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心情的变化则不去一一强调。

这堂课中,我以体现人物特点的重点句子品读为重点,详细品读、训练,整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的品读来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是所谓的“详”。但详并不意味着每个词语,每种情况都去理解,而只是围绕“体现母爱的伟大”去品读。如儿子在拿到钱后的内心活动,虽然也从侧面反映了母亲的慈爱,但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所以我并不去“详品”,这就是所谓的“略”。“略”并不等于不讲或少讲,而是挑最重要的讲,挑最好的讲。如在分析每一个描写母亲的外貌、神态、动作的句子时,我总会挑选最能体现母爱精神的一、两个词语重点讲,并板书到黑板上。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花的时间也不少,但我认为这对这一节课情感上的实践和写作上的实践都很重要,所以就详细讲。这样做使我节省了略读教学的宝贵时间,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了“长文短教”。

二、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体验。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慈母情深》这篇略读课文,恰好反映的是平凡母亲的爱,教学设计中,我从“情感”两个字出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

首先,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要唤醒学生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一个充满激情的氛围里学习,教师必须要自己先树立这个榜样让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第二、教学活动中注意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让亲情深入学生的心灵,就必然要综合各方面的手段来融情。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歌曲、诗歌等资料,课中,我又预设了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如:“你感受到你的父母之爱了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向学生渗透爱、感悟爱、延伸爱,唤起沉睡的亲情,让它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灵鸡汤。

第三、对话、开放的课堂,是情感的激活剂。

这堂课中,我利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让他们把从课本中理解到的母爱和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实现真情共鸣。

第四、感悟和课外延伸是情感的升华。

感悟是让学生懂爱,课外延伸是让学生学会去爱,这是情感的升华,是情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也是学习本课的最终目标。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2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窗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3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当你把学校里学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我想听课也是如此,即听课就是当你把课堂上听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东 西。这些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最令人感动的,最发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这节课,我想留给学生、留给听课老师的是内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的引导,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 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 , 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堂要让孩子多读课文,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读”却很难。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感觉这是以读悟情的最好范例,但怎样引导我却一直没有找到更为理想的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我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 ……此处隐藏14317个字……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转眼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的方式同学们都能认识到“四个立刻”更能体现母亲的忙碌,辛苦。“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些细节描写把母亲的慷慨、母亲的劳苦,母亲的通情达理、关爱子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深”。

《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用课外拓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工作的忙碌、艰辛与“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我补充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文字: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深情独白: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为了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教师深情说母亲的环节。“我的母亲77岁了,我很少回家,但每个周末我都会给母亲一个电话,可她每次都会重复同样一句话——孩子,只要你幸福我就放心了,别担心我。每当这时候我的眼里就噙满满了泪水,慈母情深就凝聚在这句温暖的话语里。同学们,听到这里,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你可以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写某一个感人的情节……”于是,同学们在歌曲《月光里的妈妈》的感人旋律中开始小练笔。短暂的几分钟,孩子们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忏悔,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体恤,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薛瑶同学还运用了一组排比句(连用四个我的母亲)歌颂了母爱,李旻旻同学希望母亲原谅她的不懂事,庄楠同学第一句便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研究课后,孩子们告诉我坐在角落的李晓丹老师流泪了,一向大大咧咧的张文静说:“老师,听了你那一段话我想哭。”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很想哭,但怕人笑我,忍住了。”这堂课让我真实、深切地体会到“创设情境,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读悟结合、读写结合”的巨大魅力,也体验到师生情感共鸣的美妙意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品读细节体悟慈母情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释放,教师把控的还是多了一些,很多细节还有待雕琢。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4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1、紧扣课题,诱发思维.《慈母情深》属略读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紧扣题目,铺路搭桥,诱发学生思维的散发原点,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板书课题后,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 引导当"慈母"二字映入眼帘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一时小手如林,"织毛衣的情景"," 做饭的情景","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在争先恐后中体会到了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情深。

2、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抓住"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体会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母亲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当儿子要钱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一塞,"这塞的仅仅是钱吗 "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母亲的生命.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

3、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4、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

在上《慈母情深》这节课时,我积极引导起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 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从课后学生的“心灵絮语”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的共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总觉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没有让学生充分去搜集资料,没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状况,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心灵去走近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如果这样学生会更能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

二、在处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但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谈出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适时引导,做到台下台上互动,凸显“生本教育”这一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学生的回答很有个性,见解独特。学生感情投入,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很多精彩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母爱的洗礼。表面上看,课是比较顺利地上完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太粗糙,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深入研讨下去,还有一些情感没能被激发出来,还有很多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弥补。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