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让枯燥的内容更生动化,在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虽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知识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及思维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参与游戏。于是在课前我创设了一个优惠活动,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想参与的欲望,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课堂顺着一根主线:创设情境——自主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实际应用找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迁移推理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好获取成功体验,从而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 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知识是很容易的事,但在如何体验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于是在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渗透整百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可以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也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的迁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出示:( )乘( )的积是2400的算式有哪些?这个题目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学会独立的思考问题并能够将新知与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动机。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两台大小不同的电视,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这种由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巧设情境,就把学生引入了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必然使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心求而未得”的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提问,还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在引出“面积单位”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看到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
二、创设矛盾“陷阱”,促进学生质疑、探讨。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生敢不敢质疑,教师除了积极地给予鼓励外,还要巧设矛盾“陷阱”,创设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大房屋砌起来的工作学生去做。”教师提供的“建筑材料”应当巧设一些“陷阱”,才能使学生“垒砌起来”时,更具创新能力。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我创设“陷阱”提出了“方格大小不同的图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吗?”这个问题,制造了矛盾,引发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在矛盾中意识到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这就很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这样,不断揭露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之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注重学法指导,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依,要有一定的学法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出示了下面的问题:
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进行研究:
为什么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
选择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看它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测量合适,并估计大小。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量一量,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有多大,同时观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感受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由学生汇报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是自己动手、动脑能解决的事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合作交流的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四、加强学生情感交流、合作交流及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这些数学能力的绝好机会,因此,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数方格的方法和认识面积单位),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探讨、交流、展示,充分地发掘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课中,也有一些地方还需进一步改进。
首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使其能更自主地进行探究。教学中,我虽然很注意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还有一些引导得过多过细之处,应该做到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来说,比如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方格大小不同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同学说一说,看到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其次,在理解面积的含义和教学面积单位时,有点过高的估计了学生,还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在触摸的经历中获得关于物体表面大小的经验,在量一量的活动中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助于它更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另外,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今后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公开教学,都要以“合作者”代替“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要少重复学生的表达,多表扬 ……此处隐藏6430个字……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感悟、不断的明朗,直到最后学会主动应用的过程。
在“摆和换”这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我充分给予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这个做,又是基于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用已有知识描述,形成一定的表象,并且明确操作目的以后所进行的有效活动。再利用充分的反馈交流,多媒体的恰当辅助,让无形的数学思想在“形”的驾驭下充分显形,孩子们淋漓尽致体验了等量代换思想。用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理顺孩子思路,建构了数学模型,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这个活动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也从中体现出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反馈学生的操作中,表现出课堂机智的不足,对学生评价语言的贫乏等,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注意加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选取了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单位,教学时,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几幅有意义的日子的图片制成投影片,一张一张给学生出示,先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呈现的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的什么时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和身边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在教学24时记时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教师充分使用钟表模型和课件演示或学具,加强了对钟面的观察操作,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从而理解了24时记时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绝大部分学生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学习兴趣也很高。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组织不够,少数学生没有准备一张年历,教师也没有准备,只是课件出示了年历,学生观察不清,稍有些混乱,今后要加以改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一、首先进行口诀的复习。
再利用口算抢答的游戏方式引入新课,及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新课的开展。然后运用课题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相应的练习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利用问题情境。
进行了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便学生体验由清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归纳算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注重让学生挖掘问题,探讨问题,说出算法算理等,并利用不同开形式的练习来调节学习气氛,从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学习的学习兴趣都比较浓厚。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我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同时,注意适时、恰当的鼓励和评价。比如:请大声的说出你的想法,你的问题真有价值,学得真棒,真聪明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成果,更要尊重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环节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
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小学数学《旋转与平移》按排了关于物体的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有关的物体旋转与平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用课件,直观导入
游乐场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场景,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利用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有旋转的风车、有向前行的火车等旋转与平移的实例,使学生发现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做动作,加深体会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旋转"与"平移"。学生们在兴致勃勃地互相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
3.想象中,扩展延伸
学生们之间不断地交流,不断体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在这节课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回想、并大量例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的实例,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