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

时间:2023-11-22 22:05:15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需要用到建议书的情形越来越多,建议书是就某项工作提出某种建议时使用的一种常用书信,也叫意见书。你写建议书时总是没有新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1

尊敬的xx:

你好!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

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崔老师把语文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种形式,我是赞同的。从90年代的过分强调工具性而讳言人文性到突出人文熏陶忽略工具性,语文教育终于再回归到落实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的统一的大道上。何为“小学”,何为“大学”,崔老师的定义也是基本全面的:“通过感悟,亲近作者思想,体味作者情感,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识记字词,掌握语法,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我想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崔老师所讲的有所补充。

“小学”不可丢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我们在为一些年轻教师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所作出的要扎扎实实地夯实语言文字基础而担忧的同时,必须明确:语文,就是要乘着语言文字飞翔!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但是,丢掉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素养便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敢在语文课堂上讲基础知识,阅读教学时都不敢归纳中心、分段。其实,阅读教学只有以本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不能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的理解。当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位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只需要读懂文章内容,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思想,再进一步有所感有所悟就可以了。而课堂阅读教学,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习作,以及做这些的方法与习惯。课文是编者为学生精心挑选的“范文”,它承载着这么多任务,因此,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它真正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祖国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的能力。课文是源头,让学生在清澈的源头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是语文老师的职责。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我们所给予孩子的,就是帮他们发现语言这件表达世界外衣的美丽,喜欢它,并让它逐渐成为手中日趋熟练的理解和表达工具。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小学”还有它母语的特点:一是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生活处处时时都可以学习母语;三是应该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大学”不可少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文价值的失落,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低效多耗等问题。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这样,在课程目标中准确而恰当地落实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定位,也保证了语文课程思想性的地位。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包括三层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长期以来,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即使在很多优秀的课例当中,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下,是教师对学习主体的漠视,是教师自我风采的展示!课堂气氛较以往变得喧嚣热闹了,以为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程的挖掘,而这种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所谓“小学”与“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小学”又哪来“大学”?语文是融合了“小学”与“大学”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丢掉“小学”,亦不可舍去“大学”。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也就是,在“小学”与“大学”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

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小学”,后一个维度体现“大学”。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小学”与“大学”统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可以将“小学”与“大学”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同一堂课,“小学”与“大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生共存的。

具体到操作层面上来讲: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小学”与“大学”相融合,何谓两者圆融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小学”与“大学”,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

此致

敬礼

……此处隐藏16374个字……深,引经据典,才能体现老师的水平。中小学语文课不需要引经据典、不要讲得太深,除非是教重点实验班,而且是文科重点实验班。

第九,特别建议老师们在讲课时要注意文章体裁,至少要注意文学性体裁和非文学性体裁的区别。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情为主,要情浓意长;非文学性体裁一定要以线索为主,要思路清晰。当然,无论是文学性体裁还是非文学性体裁,都不能离开语和文。

第十,建议老师把自己的课堂减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不仅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学,老师的话越少越好。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说话、写文,谁能把学生表达的欲望“撩拨”起来,谁就是好老师。

第十一,千万不要以为语文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语文课不是随意开放的,有自己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最基本的原则、规律和方法,就是不能离开语和文。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14

经常会看到:要上课了,语文老师匆匆忙忙地拿过课本和教参,粗略地浏览了几遍之后,在教参上圈圈划划,找到了“重难点”,然后,大步流星地奔向了教室;要出公开课了,老师不是先沉静下来研读课文,而是查教参、上网查名家教案,或者直接向教研组经验丰富的教师发出“求助”的邀请:我可是代表咱们组出课,大家可要帮我备课!

经常会看到:要上课了,语文老师匆匆忙忙地拿过课本和教参,粗略地浏览了几遍之后,在教参上圈圈划划,找到了“重难点”,然后,大步流星地奔向了教室;要出公开课了,老师不是先沉静下来研读课文,而是查教参、上网查名家教案,或者直接向教研组经验丰富的教师发出“求助”的邀请:我可是代表咱们组出课,大家可要帮我备课!

以上,在我们的语文教师里面,恐怕还不是少数。新教师有之,从教数年的老教师亦有之。

匆忙地备课后,经过试讲,教师才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分明是在走过场,仅有的是形式,全无文本内容的探究和学生学情的关注。教师好象是一位调度进度的总指挥,而学生则完全是没有思想的木头人,毫不情愿地被那位高高在上的指挥驱赶着,前进着。下课时,教师自豪地宣布,胜利到达目的地。但其实作为课堂真正主人的学生,却收获甚微,甚至一无所获。这样的课堂何来有效,师生的生命在这样的消磨中度过!!

那么,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备课呢?

文本:想让学生喜欢她,自己就要先爱上她。我喜欢,在静静的夜晚,捧起课文,把自己放得很低,想象成我就是我的学生,由无知地初读,到细细地品读,再到爱不释手地诵读。让自己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当中,在一点又一点的发现当中,慢慢地喜欢上这篇文章,慢慢地爱上她。在你带领着学生们去走进她之前,请你先问问自己,你是否喜欢她,你是否真的喜欢她,你是否真的非常喜欢她。如果是,那好,去带领你的学生们继续一起去发现她的美好吧。当然,对于同一个文本来说,每个人的解读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对于那些早已过时,没有了时代意义,索然无味,大家都不喜欢的文本,我们可以跟它说“不”!干脆,把她打入冷宫!当然,我们总要顾及那“必须的妥协”,对于基本的字词,知识要点等基础知识,如果它涉及到考试,我们还是要去落实好的。只是,我们还要思考,是否有一个更加合适的文本可以替代她的位置?我想,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课外,由师生一起去寻找,然后拿到我们的课堂上分享。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情形下,在教材自主选择的今天,我们的眼睛除了应接不暇地看到纷繁的文本之外,还必须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和善于分辨的眼睛。毕竟,城市与乡村有差异,沿海与内陆有差异,连今天和昨天都有差异,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教材,重新建构新的教材体系,呈现给学生最适宜今天的他们的教材。

延伸:让生活成就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有教师在执教《成吉思汗和鹰》最后一个环节时,找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不能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然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而著名特级教师张伟在执教时则在在课内拓展阅读,补充了《误杀爱犬》《钉钉子》两篇文章,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胸襟,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和经历。让我们领略到了什么是宽泛的语文和思考的课堂,在学语文与学做人的完美统一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升华。当然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平时的课堂教学,没有听课者的情况下,我们或许会放开胆量,信马由疆地自由发挥一番。但是,如果我们是带着任务执教公开课,那么我们还要聆听业务部门那些“权威们”的谆谆教诲,我想说,有时候,做课的老师真的很难,不仅是两难,甚至是多难,因为,有时候听课者的意见都是互相对立的。此时,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清醒地认清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可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坚持的呢?我想,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始终都是合情合理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应当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应当创设恰当的情境,唤起学生沉睡的记忆,让学生已有的与当下学习相关的生活经验进入到

课程学习当中,让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作者的直接经验对接,使学生在比较、鉴别、发现和感悟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冲破教参的囹圄,打破教材的局限,合理适度地拓展和延伸,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重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自然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这样,才能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的富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

在这个所谓浮躁的今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的播种,精心的捉虫,满怀信心的等待果实盈满枝头的时刻!!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15

敬爱的语文老师:

您好!也许您不认识我吧?也难怪,我上课时举手较少,也没什么特别特出的地方,也就是这次周闯关考得还可以。

打从第一节课开始,您给我的感觉就是,有幽默感,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我们学起课文来,有一种感兴趣的感觉。我觉的,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老师,因为一旦老师说话同学们爱听,那样,学起课文来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您布置的作业量也不大,有了充足的时间给我们预习和及时复习功课,同时,对我们的睡眠也有了很好的保障。上课时,您提出的问题既有简单也有复杂的,这样一来,我们都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在不自不觉中就培养了我们思考问题好习惯。我想,如果课堂允许我们互相讨论问题,也许效果会更好的。

此外,我觉得,您举办的那个“三分钟演讲”虽然很好,但是一次只能是一个人,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参加,也许再过一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才会叫到别人,那样很令别人着急。我觉得,老师您应该每节课出一个话题(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建议),让我们每一位同学按座位顺序接火车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人限说一句),那样的话,每次可多6到7个同学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建议,采纳不采纳就看老师您了,不过我希望能得到认可。

老师,我要说的话还有很多,由于时间限制,就先说到这儿吧!

  建议人:

  日期: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